年轻人疯狂开户,好股票却早已被布局
最近路过券商营业部,总能看到排队开户的盛况。年轻人拿着手机扫码开户,脸上写满对财富自由的憧憬。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,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的新闻登上热搜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一个全民狂欢的时刻。
但作为一个在量化投资领域深耕多年的从业者,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。数据显示,80%的散户在这轮行情中跑输指数,ETF规模激增的背后是普通投资者对选股的无奈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那些看似热闹的营业部场景,与2015年牛市顶峰时相比仍有差距。
一、市场繁荣下的隐忧
走访上海多家券商营业部时发现,新开户投资者中80后、90后占比超过70%。这些年轻投资者更倾向于交易科技、创新药等新兴行业的小盘股,风险偏好明显高于上一代投资者。两融业务同样火爆,日均开户数较行情启动前增长30%以上。
ETF的火爆更说明一个问题——普通投资者已经意识到,在机构主导的市场中,选股变得越来越困难。
二、牛市中的生存法则
在量化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后,我总结出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:牛市的机会是看得懂、抓得住的机会。太多人在牛市中赚的是纸上富贵,最终又都吐了回去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散户的交易行为与机构资金完全相反。要么赚点蝇头小利就出局,要么长期持有沦为陪跑。真正的机会永远属于那些能看清市场本质的人。
我使用的量化系统有一个"牛市1+3原则":一个核心原则是换股强于持股,三个不看分别是:
不看短期波动
不看小道消息
不看个人喜好
这个原则看似简单,却道破了牛市的本质。过去几年数据证明,在牛市中"躺平"的策略已经失效。数据显示,能跑赢指数的个股不到半数。更可怕的是,这些牛股往往伴随着20%以上的回撤幅度。
三、机构行为的蛛丝马迹
展开全文
要捕捉真正的机会,必须读懂机构资金的动向。很多人觉得机构行为神秘莫测,其实通过量化数据完全可以管中窥豹。以今年表现突出的昂利康为例:
表面看这是一只创新药概念股,但量化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的逻辑:
图中橙色柱体代表机构资金活跃度。可以看到,早在半年前机构就开始持续介入。为什么?因为它是维生素供应商,而维生素价格已连续两年上涨。这就是量化数据的价值——它能发现普通人难以察觉的市场真相。
相比之下,同属维生素概念的华恒生物就相形见绌:
机构参与度天壤之别,股价表现自然迥异。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在股市里,钱多的一方永远掌握话语权。
四、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
面对当前火爆的市场行情,我有几点心得分享:
不要被表面繁荣迷惑 营业部排队、两融激增都是表象,关键要看资金流向的本质。
重视量化工具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专业工具能帮你过滤噪音。
关注机构动向 市场由大资金主导,与其猜测不如跟随。
保持理性心态 牛市最容易让人失去理智,要时刻警惕风险。
回到开篇的营业部场景,那些排队开户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,上一轮牛市顶峰时开户要排更长的队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总是惊人地相似。
声明:
本文提及的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,如文中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处理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策略。谨防各类以本人名义进行的非法证券活动。
评论